欢迎您访问海南大学后勤保障部(总务后勤处)网站!
    长征精神—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的最佳注脚
    2016年09月30日 15:53

现代中国有许多让人感动难忘的精神,他们或以地域命名,或以集体、事件命名。如“井冈山精神”“女排精神”“两弹一星”“长征精神’’等等,这些精神中,最为世界所公认和熟知的就是 “长征精神”。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各行各业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纪念长征。央视的方式令人耳目一新:9月15日适逢传统的中秋佳节,往年以温馨祥和的生活团圆形式展示给大家的综艺类文艺演出融入了今年两件政治性的大事:建党95周年和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性的节目,

在纪念长征的环节中,以军旅作家、纪实小说《长征》的作者王树增为主要讲述嘉宾,在他的叙述中穿插了三位长征的后代:当年带领家乡23名伙伴参加红军,最后只有他一人生还的罗青长将军之子-罗援;当年带领17勇士强渡大渡河的孙继先将军之子孙东生;当年因受伤被俘后为不让敌人用自己来邀功请赏的阴谋得逞而自断其肠的红34师师长陈树湘生死战友韩伟将军之子-韩京京的讲述。

长征,从字面理解是长途跋涉。如果是像马可波罗或是徐霞客一样以旅行为目的长途跋涉那不失为一件很惬意的事,而当年红军的长征是一个年幼的共和国失败后的长途突围,其中的艰险可以用一组数字来说明。(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走过600里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原,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次,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征程就不赘述了)

通过这组数字,我们明白,这是一条在绝境中随时要面对死亡的跋涉。中国自古就鲜有败军成事者。到底是什么原因能让这支已经失败了的军队,走出绝境,最后成为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答案就是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多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在我看来, 长征的艰苦不仅仅是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酷的战争环境,更折磨人的是要面对自己同志的误解排斥的痛苦。毛泽东就是在这钟情况下经周恩来等同志再三争取才被允许带病踏上征途的残酷的战争,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压力下,消极恐怕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不是毛泽东的选择,长征路上,他不消极、不等待不断的与大家沟通、做工作,终于大多数人接受了他的意见,他挽救了自己,更挽救了中国革命。在困难和险境面前不害怕、不低头、不认输的长征精神贯穿了他的整个一生。

长征让人感动和难忘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纯洁无私的友爱。

周恩来在长征中患肝脓肿,在当时的条件下,没办法手术,红军战士硬是跑了六十里,到雪山脚下取冰块为他冷敷排脓-----过草地时,陈赓亲自担任担架队长,当年的兵站站长杨立三,主动请缨抬担架,当时过草地,即便是空着两只手都要累掉半条命,同志们是冒着随时会被沼泽吞没的危险硬是抬了6天,才把周恩来抬出草地-过草地后杨立三就累倒到了----1954年杨立三病逝,已经56岁的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不顾大家劝阻坚持带头为他抬棺---类似的故事,在长征中很多。

面对绝境和失败不绝望,不气馁;在绝境和困难面前人与人之间无私的友爱,不仅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法宝,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长征胜利已经80年了,现在我们是否还时时想起长征,是否还时时回忆起长征?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这段话,不止是个人值得深思,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同样值得深思。

在此前的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的告诫全党: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很多人做到了,当年的老红军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很多都是要求子女把自己的骨灰撒到自己当年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他们的子女也在尽自己所能,为牺牲的烈士,为活着的人们在努力工作,陈树湘师长没有留下自己的子女,连侄儿/女,外甥男女都没有,甚至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一九四九年后,他的生死战友韩伟将军请人根据自己的记忆画了一张相,韩伟将军的儿子韩京京据此,雕塑了两个雕像,一个留给自己,一个送到陈师长生前所在的部队,因为陈师长没有子嗣,韩京京他把称为大爹爹,其实当年倒在长征路上的,95℅都没有子嗣,那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做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性命的时代,陈师长岂止是韩京京一个人的大爹爹,我们这些享受胜利果实的人,都应该称这些先烈为大爹爹----

不忘初心,不仅体现到如何对待过去,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待现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我们现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也是一场新的长征,长征精神不仅是我们民族魂的体现,更是世界人们精神的财富。

我们今天重温长征故事和精神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最佳的注脚 。

文:冀青云

  • 海南大学后勤保障部
  • 地址:海南海口市人民路海南大学
  • 电话:0898-6627 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