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是一个时下很热的词,但这个词对我来说有些生涩,一直以为自己不从事专业技术性的工作,那些知识对自己来说比较遥远,直到偶然看到一篇林彪在战争年代利用“大数据”的方法活捉廖辉湘的故事,才对大数据与我们的工作生活之间的关系有所思考。
林彪在中共党史、军史中是一个让人一言难尽的人物,但是纵观他的前半生,也就是军事上的建树,却是纵口一至的高评价。林彪从红军时期担任初级军官起,身上就带个小本子,每次打完仗,就将战斗的缴获、歼敌的数量等信息记在上面,时时拿出来研究一番。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后,一度出现双方混战的局面,敌我双方胜负难料,指挥部大部分人员已经疲惫不堪,但是他依然坚持将每天的战斗汇总细细研究一番。某日深夜,值班参谋跟以往一样汇报战况,估计除了林彪,其他人都是在机械的听着。突然,当他听到一连串数字后,立刻叫停并针对胡家窝棚一战问了三个问题:
为什么那里缴获的短枪与长枪的比例比其他战斗略高?为什么那里缴获和击毁的小车与大车的比例比其他战斗略高?为什么在那里俘虏和击毙的军官和士兵的比例比其他战斗略高?
还没等大家来得及思索,他指着墙壁上的军用地图说:“我猜想,不,我断定!敌人的指挥部就在这里!”于是,他立即命令追击那些胡家窝棚残敌,并坚决消灭。果然在这个地方俘虏了国民党悍将廖辉湘。被俘后廖辉湘谈起战败一事,心服口服,说:“败在他手下我不丢人。”
通过这则故事通俗的向我们说明了大数据的重要性,同时也更让我对革命前辈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克服困难,使用机械、繁琐的方法去将五花八门的信息汇总、提炼、分析,并且发挥智慧将对手打败。
说起来我的工作也是一个常常面对各种数据,但是我对这些数据是被动的,每天只是机械的按照领导的要求,将所需的数据收集汇总,很多时候也想分析、梳理,但不是被一些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打乱,就是被身体内潜在的惰性所抵消。如此的原因就是两个字忙、累。
回想林彪,作为一个统帅百万大军的高级指挥官,他工作中的忙和累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但是他能对兵力的计算可以精确到一个连——这种细致的工作,以当时的条件我们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我们现在拥有了更多的手段、先进技术,为什么无法真正做到精细化。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是冗杂遮蔽了双眼?还是惰性拖住了自己?
一个对自己有很高期待的人,一定是个勤奋、对工作专注的人,林彪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在1931年任红军军团长时,曾做过一个怎样当好师长的报告。第一条就是要勤快。他说不勤快的人办不好事,更不能当指挥员,凡是自己能亲手干的事,一定要亲自过目,亲自动手,他说指挥员切忌懒。因为懒惰会带来危险与失败。每当大战来临,他整天倒骑着椅子凝视着地图,头脑里只有战争两个字,这种习惯不是偶尔为之,而是始终如一,一仗打下来,他两个小时要简报,四个小时要详报,逼得自己和下属不断地总结,不断的进进步。正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最后他拖着疲惫的身体,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与他的这种工作状态对比下,我们面临的困难所发的感慨真的是无病呻吟。
所以说,无论是大数据年代,还是小数据年代,工作能否做到精细化,重要的不只是技能,更是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到底有多高。
文:冀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