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海南大学后勤保障部(总务后勤处)网站!
    掌 声
    2011年10月21日 15:27

认识周洁老师是在旅院的L3-305教室,那时的我是旅院服务中心的一名清洁工。每周五下午五七节课后在 清洁305教室时,常常会看到几名学生围着一名老师在请教问题,再从黑板上残留的一些板书判断,这位老师教授的是《大学语文》这一切让我感到一种亲切,年少时曾经热爱文学,因为这种热爱我失去了很多,而立之年,虽然心里认可文学艺术之类对于生存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观点,但是始终无法割舍对文学的热爱,很多次工作之余,站在教室外倾听,却没有勇气堂而皇之的跨入教室去感受-------

到了年底,按领导的要求,每个员工都要写年终总结,这本身不是一件难事,但是我想写出水平,那日在他答疑完学生的提问正准备离开时,我停住了正在进行地清洁工作,向他请教,他清楚扼要的为我答疑完毕,在确定他没有不屑的心态后,我又向他提了一个要求:能否下周帮我修改年终总结,他爽快的同意了。

第二周,我在课间蜇入课堂,清楚地记得那堂课的内容是现代诗歌,凭心而论,课的效果不太好,他的知识面宽,学识也深,但是沉稳内敛的性格中缺少诗人那种张扬澎湃的激情,况且这门课不是这个专业的主科,到最后一节课时三分之一的学生心不在焉伴随着阵阵窃窃私语,而且这种情绪有蔓延的趋势-------终于他把书一合,提高了声音:在座的已经在接受高等教育了,如果你们还是把知识分为所谓有用和无用来区别对待,足以说明你们的幼稚,人文学科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在萎缩,但是我相信至少在中国无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缺少不了它,这节课提前结束,你们反省一下。正在我无所适从之际,他从讲台上微笑的向我走来,我的心一阵发热,置身于这一百多名学生之间,他居然认出了我,我急忙将自己的总结呈送给他------这一次我知道了他的名字—周洁

如果我的工作和生活都很平顺,那么随着本学期的结束,一切顺理成章的结束了。但那时是我人生最低谷的一段日子,出于赌气和无奈选择了这份既繁重又被忽视的工作,本想让繁重的体力劳动来麻木自己思想却没想到树欲静而风不止,从事与自己兴趣不相符的工作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烦恼和不安是我当初始料不及的。置身于这样一种工作氛围中,身体和精神的重负可想而知,没有人可以倾诉,只能把淤积的心绪付诸于笔端,而这些需要行家来鉴赏。考虑再三,我拨通了他的电话,他不但同意帮我看稿,还热情的邀请我参加他组织的“读书小组”活动,年龄和身份的差别让我有过犹豫,然而面对他没有教育歧视的胸怀唯有忘却自我,全身投入才是最好的回报。第一次小组活动,面对其他同学略显诧异的目光,他没有做任何解释和说明,就开始点评起大家的习作,“没有技巧 尽情尽心类似巴金散文的文风”这是他对我习作的点评,这个点评让我从心里流出泪来。这个点评拉近了我与大家的距离。

那是一段忙碌而充实的日子,现在回过头来看我都无法说清是一种什么信念支撑着我在生存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始终坚持参加活动。那一年的红五月,海大人文传播学院的杨国良老师组织了一次读书交流活动的演讲比赛,周老师安排我参加,由于主持人的疏忽漏掉了我的名字,本来心里已经放弃了这次机会,但是在周老师的坚持下,作为收尾选手,我还是上场了,那次的演讲内容我早已忘却,在我脑海里始终是我演讲完之后周老师特别向在场的师生的介绍:冀青云是后勤集团的普通员工,虽然她的学生时代早已过去,但是这么多年来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人文阅读习惯,这种精神鞭策着我们这些以读书教书为职业的人永远不要停步------后面是掌声,杨国良老师以一种真诚鼓励的的神情带头连成一片的长时间热烈的掌声--------生活中我听到过许多种掌声,大多是出于出于礼貌的,而这次的掌声在我听来是发自肺腑的,这种掌声,让我感到一个人能否被人尊重不在于他的家室、外貌学历等等这些外在的内容,而在于他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这掌声让我觉得曾经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这种掌声对我来说今生今世也许只有一次。

后来,由于我工作岗位的变动,渐渐的联系变得稀少,常常在忙碌后的沉思中想起他们:在所有我师中,他们是最让我心存感激的,他们对我热心的帮助,真诚的鼓励,小而言之,是为我个人,他们希望我能在阅读写作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改善心境,大而言之,是为文学事业,作为文学工作者,面对全球人文学科极具萎缩的现状,他们感到痛心,希望文学事业能后继有人,那段日子所写的习作和一些资料我都完好的保存着,每当我倦而无力想放弃这曾经的爱好时,就想起了那天的掌声,随即又在振作起精神写下去了------

文:冀青云

  • 海南大学后勤保障部
  • 地址:海南海口市人民路海南大学
  • 电话:0898-6627 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