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海南大学后勤保障部(总务后勤处)网站!
    张云逸碑前断想
    2011年08月23日 15:54

八一前夕,再一次来到文昌 “张云逸将军纪念馆”感受将军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文昌是海南最具人文气息的城市,从这里走出的名人耐人寻味,他们既不像湖南人那样刚烈而辣味十足 ,也非江南水乡柔秀而韧性十足,他们是这两种气质的组合,而这种气质的代表首推张云逸。很早就知道张云逸的名字,但是一直没有机缘认真的了解他的生平事迹,直到今年建党九十周年之际,第一次来到文昌有幸走进了张云逸纪念馆,短短一个小时的参观,无法满足我对张将军的了解,在其后的多方面阅读后渐渐对张将军戎马生涯的一生有了粗浅的印象。

张云逸将军给我感受最深的不是他的战功政绩,而是他对这些战功和政绩的超然恬淡的态度。他的小儿子在配合有关部门拍有关他的文献片时才从几十位老同志那里了解了父亲波澜壮阔的一生,在此之前,他对自己的父亲并不了解。张云逸和他那个时代很多老革命家一样从来不表自己的功劳,他一生谦虚低调,对名利看的很淡,五十年代中苏论战时,儿子询问父亲当时入党的动机,张云逸回答,我入党是自觉自愿的,你不知道当时的社会有多黑暗,我是为了大多数穷苦人能过上平等幸福的生活而入党的。是的,1926年张云逸入党时34岁,已经是国民革命军中的一名少将,俸禄很高,生活优越,如果仅仅图个人享受,他完全没有必要选择这条艰难而充满风险的道路。如果说人生有三种境界:追求物质上优越的生活;二,追求精神上高尚的生活;三,帮助他人过上物质丰富精神高尚的生活,那么张云逸属于第三种。也许,我们达不到他的思想境界,但是对他的景仰和怀念是发自内心的,家乡的人民在将军诞辰100周年时修建的这座纪念馆,就是明证,今天又一次来到这里,重温着将军的过去,瞻仰着将军遗迹。

纪念馆庭院内肃穆依然,寂静依然,苍松翠柏掩映下的将军塑像神形兼备,十九年了,由彭真题写的“张云逸将军”五个大字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依然灼灼生辉------中国人民解放军将星璀璨,即便是这样,张云逸依旧以其几个独特的“之最”而引人注目,资格最老(早年曾参加同盟会,差一点成为黄花岗73烈士,被毛主席誉为党内唯一几个能与国民党对上话的人,年龄最大,1955年授衔时已63岁,待遇最高,惟一一个授大将衔而拿元帅工资的将军),以张云逸的声望和资历以及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他的军衔并不高,面对工作中的不平待遇,想必很多人都会失落,但是在此后的经历中他依然豁达平和,更难更可贵的是表现在对普通人的理解与尊重上,一个内心没有真正从容和淡定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也许也正因为如此,上天也格外眷顾他:身经百战,却从未负过伤,经历过数次政治斗争却没有受过大的冲击, 1974年以82岁高龄圆满的走完了一生。感受着这些时代的印记,我们身边曾经的一些琐碎纷争,都显得那样不值一提,不屑一提-------

流连于纪念馆内,任将军曾经的一切从眼前掠过,将军遗留下的物品,没有一样可以称之为精致,更不要说奢华。他一生都是将物质上的享受放在其次,1965年为在家中接待归国的李宗仁先生,才换了一套新家具以示尊重,这是一个为理想和信仰而活着的人,这样的人从来不会考虑生活上的享受和个人得失。在他的遗物前,我不能不想到时下媒体上经常热炒的一些名人一掷千金,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这些人是麻木不仁的后知后觉者,也是社会的罪人,他们有太多的钱,有领导社会风气的声望和力量可是他们只知道享受摆派头,从来不想为别的人做点什么,更不会想他们这种生活方式会给社会带来多坏的影响 -----

漫步在庭院中,让将军家乡的气息从身边徐徐飘过,过去与现实在我脑海中不停的交替闪现,又一次凝望着将军的塑像,将军深邃而充满探寻的目光伸向远方,他在凝望什么?他又在探寻什么?将军离开我们三十七年了,这期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他们当初浴血奋战所想到的吗?将军的儿子非常感慨地说,父亲那一代人非常好的完成了他们的使命,这段话让我不能不思索,他们的使命是打破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他们的确做到了,那么我们呢?面对各地GDP指数不断上涨,而幸福指数不断下降,基尼指数红灯闪烁的现状,我们的使命又能是什么呢?此时,也只有在此时,我才理解了为什么温家宝总理“让人们生活的更加幸福更加有尊严”的承诺会成为继毛主席“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宣言更让百姓激动地宣言。

是的,我们这一代的使命就是让每个人生活的更加幸福而有尊严,这种美好的社会才是他们为之奋斗一生所期盼的。若干年后的某一天,当我们的后代对我们也能有这样的评价—我们的父辈很好的完成他们的使命,我想,这才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

文:冀青云

  • 海南大学后勤保障部
  • 地址:海南海口市人民路海南大学
  • 电话:0898-6627 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