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海南大学后勤保障部(总务后勤处)网站!
    新形势下如何开展高校特困生工作
    2006年06月02日 11:08

后勤服务集团物业管理中心副经理 詹丹蕊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1997年全面实行并轨招生,高等教育实行学生交费上学政策开始,我国高校贫困生逐年增多。据有关调查显示,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560万在校生中,贫困生有100.5万人,比例接近18%;2000年则增至142万人;2002年全国高校在校生1300余万人,贫困生总数高达300多万人,各高校贫困生的比例逐年呈上升趋势。[1]各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的热点问题。

一、高校特困生形成的原因和现状分析

特困生是特定时期出现的特殊现象,它的形成有特殊的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和个人原因。

1、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扩招,给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带来困难。

近年来,国家对高校招生制度实行改革,大学生实行缴费上学。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高等 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上大学原则上缴费”。1997年,国家出台了新政策,大学招生除少数特殊专业外实行“并轨”制,即一个招生计划,一个收费标准,一个录取分数线。据了解,我国高校从1998年开始扩招,大学生数量以年10%的速度递增。伴随着招生范围的扩大,不同地域的学生增多,地区经济水平差异造成的贫困问题更加突出。

2、家庭经济拮据,难以维持子女上学

据调查,大多数特困生是由于家庭经济原因造成的。

第一,家庭发生天灾人祸,使一些学生失去了经济来源。第二,父母下岗,无法为他们提供经济来源。第三,“老、少、边、穷”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来源有限。第四,兄弟姐妹都考上大中专院校,经济来源单一,难于供养多个子女上大学。第五,家庭变故,父母离异,使一些学生失去了经济来源。第六,父母双方或一方有严重疾病,残疾,年迈,长期处于治疗状态或失去劳动能力,家庭经济拮据,使一部分学生成为特困生。

3、个别学生虚荣心强,盲目攀比,造成新的困难。

目前,大学生在消费中存在这样一些不良时尚:人情消费有增无减,逢年过节、获奖学金、当选班干部、入党、发表作品等喜事要请客,加上“同乡会”、生日晚会、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谈恋爱等的消费也在不断增长,给大学生造成的消费压力是非常大的,外表修饰,打扮费用不断提高,目前大学生中拥有手机、笔记本电脑、MP3、中高档皮鞋、休闲鞋或旅游鞋的同学已近半,女同学的时装、高级化妆品也越来越多,还有少数女生拥有价值上百元的成套化妆品。学生消费的可塑性大,模仿心理强,在以上种种不良消费时尚的影响下,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脱离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不切实际地盲目追求潮流,也是造成一部分学生生活拮据的重要原因。

4、学生培养性消费剧增

近些年来,就业压力增大,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学生自我培养、自我完善的意识增强。从自身角度考虑,他们希望获得较高的就业机会和较好的就业单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得不面对诸多的考试拿证机会。就业要求学生对社会知识的了解和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他们不得不学习计算机等一系列相应的专门技术。设备费用、资料费用、辅导费用、考试费用等,在大学生的日常消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且,这一比重正在逐渐提高。有人曾在某高校做过调查,普通本科生大都需要参加国家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和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仅这三项每个学生大约就需要500—1000元,再加上有的学生不能一次性通过考试,所需要的费用更高。很多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参加的考试往往不止上面提到的三项,还包括托福、雅思、剑桥商务英语、研究生、普通话、报关员、公务员等一系列考试,甚至很多学生还考了汽车驾驶执照等一系列技术证书,一个大学生大学期间平均的考试费用在2000—3000元之间。

二、高校特困生教育难度加大

1、社会影响因素多

虽然许多特困生在经济方面存在困难,但是他们对于社会的认识程度并不比其他学生差,而且受到的影响更多,特别是对于一些偏激甚至是错误的思潮。“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部分人活的非常现实,对他们而言,金钱的作用远远超出了金钱本身的能力范围,能够解决目前存在的一切问题。他们远离家乡,没有父母的约束,加上现实物质主义的影响,很容易犯错误。并且,社会舆论对于他们产生的作用存在两重性,要不就是怕闲言碎语,要不就是当作耳边风,易走向两个极端。

2、教育中涉及问题多,教育难度大

有人说过“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而不幸的家庭却各不一样”,特困生也是如此。每个学生的背景差异大,涉及的问题千变万化,普通群体教育的作用不大,对于这部分学生要针对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需要花费的精力较多。而且,这些学生自我意识较差,教育与沟通的难度都很大。

3、心理问题多,一些矛盾易激化,产生的后果较严重

心理问题是特困生教育工作中最突出的一个难题。这部分学生沟通过程中存在困难,老师、学生很难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加上他们的个体多方面的差异性,教育难度很大。由于心理疾病的存在,这部分学生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与其他同学往往有很大的差异,原本是一些小事,在特困生眼里就可能是一件大事,或是问题非常严重,在一定的条件下,激化的可能性较高;一方面是对特困生本身的伤害,另一方面是对其他同学或社会的伤害报复,“马加爵案件”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并且,这些特困生平时与同学的交流与沟通较少,问题发生的机率就更大。

针对以上种种情况,高校特困生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既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特困生的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完善“绿色通道”

“绿色通道”是源于教育部发出的“不让任何一名贫困生因贫困而失学”的口号提出的。针对每年新生入学时会有大量贫困生进入高校学习,而他们又往往因为经济原因会放弃学业的情况,很多高校从2004年开通了“绿色通道”,通过先审核这些学生的特困证明和实际情况,然后采取缓缴学费、减免学费等办法,使这些特困生能够顺利进入高校读书。

二、建立和维护特困生信息系统

利用计算机数据库建立贫困生档案,做好贫困生调查、登记、跟踪扶助工作。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调查摸底,准确认定帮困的对象,并建立特困生档案进行跟踪调查和动态分析。在新生入学之初,通过“调查摸底动态建档法”(具体操作如下:一是学生本人申请;二是四级调查摸底:班主任、学生工作办公室、专职团干部和班级学生干部对申请者平时的经济、生活、消费[主要是日常用品档次等]分别进行调查摸底;三是在电脑售饭系统的终端查询申请者的月消费情况;四是摸清特困生家庭情况、经济来源、当地平均生活水平;五是在权衡比较后按困难程度分级建档)等多种渠道深入细致地进行调查,准确确定特困生名单。对刚入学的特困生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在情感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要动态地把握特困生情况:有的特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好转而退出特困生行列,原来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或较好者因遭受天灾人祸而变成特困生。建立特困生信息源系统,定期跟踪调查,动态分析调整,做好贫困生管理、教育、扶助工作;而且,通过特困生信息源系统的建立,可以很好地了解在整个大学阶段每个学生曾经享受过的政策帮助,避免发生重复发放和遗漏现象。

三、对高校特困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

1、加强人生价值观教育。部分特困生由于家庭贫困,对全家倾其所有支付其读书所产生的一些顾虑,使他们形成了狭隘的学习动机和人生价值观。但,高等学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园地,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我国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材,他们代表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故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因此在加强价值观教育,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通过高校收费政策教育,使学生树立上学缴费意识,主动去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形势。一方面,提高学生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实行收费制度改革,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另一方面,要深化学生对教育收费制度的认识,现在普通高校收费的金额只是培养学生所需要的一部分,国家仍然承担着很大的一部分费用,要树立回报国家、回报社会的正确学习动机。其次,通过加强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鼓励特困生参与班级与学校社团等组织机构的事务工作和集体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行动,通过与同学、老师、社会的具体接触,加强人际关系,建立对他人、社会的信心,确立自我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相统一的人生价值观。

2、进行诚信教育。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为人所公认的高尚品德。随着银行助学贷款业务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特困生通过金融手段解决了自己上大学困难的问题,而且社会上也越来越多各式各样的助学活动都是以学生的诚信为基础的,所以我们要以银行贷款的诚信教育为主要内容和目标,使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使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意识,让诚信成为自身做人的准则。只有特困生的诚信品质显现出来,银行的助学贷款、社会企业的助学活动才得以良性循环。

3、开展挫折教育。针对部分特困生中存在意志薄弱,经不起困难,挫折考验的问题,我们必须在高校特困生中开展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经受挫折的能力,树立受挫后能采取积极反应的措施,主动适应挫折。特别是一些自尊心较强又特别敏感的学生,应帮助他们解开心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成才观,在挫折中进步、成才。

4、加强对特困生“四自”教育。对特困生进行“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贫困生在经济上是贫困的,但精神上不应贫困。首先,通过教育使他们树立信心,能尽早地与其他同学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这些学生由于经济的原因,他们的生活压力、心理负担都比一般同学沉重,他们往往会因为经济拮据产生自卑感等,从而被精神包袱压垮,影响学习成绩。因此,对特困生要重视“立志”教育。其次,要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特别要教育他们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通过家教、勤工助学等形式学会自食其力,消除“等、靠、要”的依赖心理,通过自己的合法劳动换取生活报酬,解决生活困难。

5、关注特困生心理问题。正确引导特困生成才就必须深入特困生的生活,去了解和探究他们因为贫困而产生的负面压力和影响。我们应根据特困生的实际情况,设立心理档案,根据每个特困生的不同心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鼓励特困生暴露自己的不足,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舆论,重视特困生的自我调适,培养健全人格,帮助引导特困生走出心理压力的阴影。

四、进一步完善“奖、贷、勤、助、减、免”帮扶体系

1、应适当放宽奖学金的面,实行政策性倾斜,适当提高贫困生的获助几率,在学生中设立特别奖学金,奖励一些品学兼优的特困生。同时,对于这些获取奖学金的学生,直接将奖学金冲缴学生的欠费,对于已交完学费的学生,将奖学金直接划入就餐卡,杜绝特困生将所获取的奖学金进行不必要的开支。对一些学习成绩好但品德差的同学、有特长却经常违反校规校纪的同学,尤其是特困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客观公正地了解情况并予以解决,做到既从物质上帮助、又从思想上促进,以达到发放助学金的预期效果。

2、完善贷款助学金制度。完善学生贷款制度须建立起政府统一领导,以地方为主、学校为辅的双轨道模式,由地方政府设置贷学金全面推动贷款社会化、规范化。这样做,无论是从体现贷款对象的广泛性来讲,还是从还贷的可操作性来讲,都比较切实可行。但学生助学贷款还要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扩大贷款额度,二是理顺还贷机制,三是简化贷款手续;要求各高校做好贷款的申报、审批、统计、数据上报等工作,切实解决贷款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极大地提高贷款的工作效率。

3、深化勤工助学制度。高校是人力资源市场的储备地。应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建立起勤工助学特别是校外勤工助学的中介机构,大力开展勤工助学信息咨询与服务,设立勤工助学服务点,“走进市场、走进社会”,与社会上企业挂钩,建立起相应的合同制度,加强法制意识,避免学生的利益受到不必要的侵害,切实提高勤工助学的实际效益,拓宽特困学生的资助面。如我校后勤服务集团开展的“双百活动”。即每学年资助100名品学兼优的特困生,每人每月100元;同时,每学年提供100个勤工俭学岗位,特困生应聘上岗,通过劳动所得而获得资助。

4、健全减免学费制度。首先要进一步健全减免学费的条件,使之与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结合起来,因为减免学费的金额较高,对于特困生来说是个解决困难的重要途径,让两者挂钩更易于我们把特困生的德育和智育发展好。其次要加大这方面制度和招生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各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相关政策,使特困生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绩优异,是可以获得资助的。

五、以科技为突破口,开创助学新天地

在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加上在校期间大量的社会实践,可以开拓一片助学的天地。如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学生作品大赛,若能获奖学生还能得到较高报酬的奖金。或组织学生参加老师的课题研究,使每一个特困生发挥专业优势的同时,从中获取一定的生活费用。另外,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科技服务和创作竞赛来解决助困问题,如艺术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的文艺汇演,得到企业的资助,大批学生获得奖励和报酬,从中摸索出一条解困与成才相结合的助学之路。

六、实行弹性学制,鼓励特困生休学创业

弹性学制比较灵活,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学习时间和毕业时间。弹性学制只要修满学分,随时可以毕业,不一定要满4年,可以提前毕业,也可以出去一段时间再回来学习。实行了弹性学制,特困生就可以利用自身的能力和技术出去赚够学费后再回来读书,以自我救助的形式解决学习阶段的费用困难问题。

七、建立“跳蚤市场”,为特困生提供丰富的精神乐园

后勤集团可借助每年学生毕业之时,低价或负费收集毕业生的学习用品,工具书,或是一些生活条件较好的学生购买的过期书籍、磁带等,通过“跳蚤市场”向特困生低价销售或转赠,让特困学生低价购买所需的学习用品、工具书等,满足学习的需要,为特困生提供丰富的精神乐园。

八、开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可借助社会力量,与企业等用人单位联系,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即通过企业与特困生契约形式,使企业投入人才培养经费以获得人才,学生毕业后在委培单位工作逐步偿还企业先期支付的培养经费。以合同培养的形式解决贫困生的扶助问题,以契约偿还的形式规避资金偿还风险,这是一个双赢的模式。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对高校特困生的工作应与时俱进,结合各校实际,对特困生的帮扶与教育相结合,把物质救助手段和精神鼓励手段结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做好特困生的资助工作,开创新的工作局面。

[1] 申卫东.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研究.经济师.2004(8)

  • 海南大学后勤保障部
  • 地址:海南海口市人民路海南大学
  • 电话:0898-6627 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