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海南大学后勤保障部(总务后勤处)网站!
    大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之 我 见
    2006年05月31日 18:00

海南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办公室 周良玉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复杂多样,来自学习、经济、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压力普遍增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给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2004年《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也曾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有心理疾患者高达20.23%,且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这样的数字不能不让人担忧。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育人环境,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协调,不仅可以减少大学生的心理疾患、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素质,而且有助于保持校园稳定,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效、有序地开展,为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二、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困惑的原因分析

以上各种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究其产生的原因,有社会因素,有家庭因素,也有学校因素和自身因素。

1、社会因素

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引入竞争机制,人们充分施展才能,展开平等竞争,大学生平静的心理自然会受到冲击,当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面对这种挑战时,一遇到挫折,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他们的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和实用化。社会上出现的追求享受,腐化堕落现象也影响了一些大学生的心灵,主要表现为对政治不感兴趣,冷漠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道德出现滑坡。

2、家庭因素

(1)父母处事态度、生活方式等家庭氛围的影响。

毋庸置疑,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是以其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的。少儿时期,父母的认知不统一,观念行为不一致,往往会使子女产生心理困惑。事实证明,父母感情和谐、兄弟姐妹相亲相爱的家庭氛围,往往使个体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经常吵闹、打骂,则易使个体形成粗暴、蛮横、孤僻、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有的大学生父母婚姻的不幸,也会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因为在单亲家庭中,婚姻的破裂,会使父母将生活中的不满和愤恨转化为一种观念并加诸子女身上,这种有意无意的影响都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观念,往往会使孩子们产生怀疑、否定别人的心理和行为。

(2)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父母对他们的生活溺爱、包办过多,但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升学、成才期望又过高,这样,一方面使他们养成了任性、依赖,骄横的心理,适应生活能力差、社会交际能力弱;另一方面,又使他们面对父母“望子成龙”的目光,容易产生恐慌、焦虑、内疚的心理,惟恐考试成绩不好,不能升学、不能成才而无颜面对父母。

3、学校因素

(1)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这主要是进入大学后,亲情、友情和故乡自然之爱的缺失,遇到实际困难唤起他们的思家情绪;

(2)教育过程的影响。学校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突出智育成分,忽略思想、道德教育及社会实践。许多学生“两耳不闻身外事,一心只求把书读”,导致他们淡化参与各种有益社会活动的意识。同时极少数教师教书育人思想淡薄,“厌教”、发牢骚,迎合学生中的消极情绪,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3)人际关系氛围的影响。人际关系好,可使人们心情舒畅,生活愉快。但若处在一种紧张的人际关系中,心情就会不愉快、烦恼,甚至产生敌对、憎恶的态度;

(4)不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影响。转型期的不良社会文化辐射到校园,滋生了种种不健康现象。如校园里一度出现追星、追逐时髦、醉心于牌桌酒楼或流连于花前月下等等。

5、自身因素

主要包括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确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并影响与他人的交往;性的成熟带来性心理的变化,由于经验不足,阅历太浅,理智性差,出现感情与荣誉之间强烈的心理失调等等。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开设心理教育系列课程。

开设针对低年级,对高校学习生活处于适应磨合期的《大学生心理学》;满足同学融入群体、建立自信需求的《大学生交往训练》;中高年级学生立足于自助助人角度的《心理自助与朋辈辅导》;拓宽视野,了解心理学和心理教育全貌的《心理学系列讲座》。在此基础上还开设了立足心理学并向其它专业领域纵深的《管理心理学》,《科学心理学》。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建设专业知识强的教师队伍。

(1)、建设一支心理辅导教师专职队伍。心理辅导教师主要负责学校心理健康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设计,建立学生心理状况档案,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和讲座,开展各种心理辅导培训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

(2)加强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培训。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多,最易发现和掌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3)设立能担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门机构。如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健康辅导站等专门机构,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制订、协调和实施。只有机构落实,人员到位,方法得当,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才更有保证。

3、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通过个别面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要严格把握区分学生一般的心理困惑问题和心理障碍、心理变态等特殊问题的界限,必要时要与专业卫生机构取得联系,邀请专家进行会诊,个别学生要及时转介到医院诊治。

4、发动学生社团成立心理学会。

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如果能调动起学生自己的积极性,由社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燕山大学艺术系大一学生尚明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心理问题过去一直比较敏感,不少学生有戒心,如果学生自己组织的心理协会对大家进行宣传教导,肯定更容易获得同学们的认同。据了解,河北省目前只有少数高校拥有学生自发组织的心理协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仍有很大空间值得社团组织挖掘。

5、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正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相互关怀与支持的意识。

6、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氛围。高校要注意加强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高校校园精神氛围,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发挥调节心境、陶冶情操、愉悦身心、造就性格的功能作用。积极向上、乐观、和睦、轻松的群体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让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大学生能在广阔的生活空间尽情地施展天赋与才华,增强竞争意识,奋发进取。在广泛的结伴、交际与合作中,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发展水平。

二十一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通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培养一代又一代全面发展的人才。

//www.hainanu.edu.cn

  • 海南大学后勤保障部
  • 地址:海南海口市人民路海南大学
  • 电话:0898-6627 9999